2022-03-14

「給未來農業之人造植物內生菌」 勇奪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金牌

字體大小
把玩具變工具 隱身在土木工程系裡的智慧農業研發中心

稿源:2022-01-23/農傳媒/鍾慧元

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重要糧倉,8月份的臺南下營地區,是一畦又一畦稻浪翻飛的翠綠海洋。朗朗藍天下發出轟轟螺旋槳聲音的不是直升機,而是可以遙控精準定位、穩定飛行噴灑農藥的無人機。隨著農業機具的進步,這番景象已不再罕見,「因為無人機的風壓、GPS定位和霧化效果,能讓農藥更均勻地撒布在植株上,減少農藥使用量,」臺灣第一個自行研發農用無人機(俗稱植保機)的團隊、擎壤公司的創辦人陳恆燈說。

工程思維與技術可以帶農業升級
與擎壤合作的農企業、臺南弘昌碾米公司的曾耀彬經理則表示,「植保機進來,我覺得不管對農企業還是農民來說,都是利多。先是噴藥,以後肥料也可以一起進來。其實這些在地的農民都有需求,尤其在灑肥料的時候;還有連續下雨時,有些老農民根本很難走下去田裡。」因此弘昌大力支持由成大學生創辦的擎壤公司,慷慨地借出場地做為植保機飛手的飛行訓練場地,也將部分契作的田區委託擎壤進行連工帶料的農藥代噴。這樣不但可以降低農藥用量及成本,也能夠養護土地,維持契作田區的稻穀品質。

「無人機還有很多可以延伸出去的應用,」陳恆燈說,「中興大學有個團隊,他們利用無人機蒐集水稻生長的資訊,去看生長情況、株高、顏色、含水量。我們希望能夠把這個決策機制引進來,因為我們有飛機(植保機)這個好工具做鏈結,若是能夠購買中興大學的資料,就可以直接知道每塊田區的生長狀況、哪邊需要補肥料、補噴藥。作業起來更節省時間。」

這個持續蒐集作物生長資料的中興大學團隊,是來自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楊明德院長帶領的「AIPal你的農業好夥伴」團隊。「因為中興大學是以農起家的,藉由工學院和農學院合作,把工程的思維與技術帶進農業,讓農業可以升級。」楊明德院長說。

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更需「現代手段」
近年來,全球極端氣候益發常見,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部門,糧食生產牽涉國家安全與民生,劇烈的天候變化,讓農民無法完全仰賴經驗判斷耕種或收割的時機,農損更是屢創新高。「我們面對的耕作環境會越來越嚴峻,如果沒有更好的sensor(感測器)或方法以掌握現狀、用有效率的方式耕作,未來要養這麼多人就會有困難。」楊明德院長說。讓農業升級、用更有效率的方法、以更少的農地、肥料與農藥種出產量不減的糧食,是他們最想做到的事。

「水稻不只是臺灣最重要的安全糧食,也是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農作物,」楊院長說:「從整地、插秧到施肥都可以用機械代勞,所以我們先從水稻耕作開始引入AI。」但從校園出發的研究與技術,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仍需持續不斷地探索跟修正,最終能進入田間、真正成為實用技術的,說百中選一也不為過。

「其實我們對水稻每個生長階段都有研究,從插秧開始,就用無人機拍攝,再配合AI辨識,可以追蹤每一棵秧苗的生長。從生長、施肥到收成,我們都有各種AI應用技術。只是對農民來說,目前他們覺得最需要的是穀粒含水量檢測這一項。」楊院長說。

所以當楊院長指導的博士候選人「大Q」許鈺群把AIPal團隊研發的「水稻小幫手」拍照設備交給弘昌曾耀彬經理的時候,曾耀彬十分開心:「這個很實用啊。有了這個,我就不用一根一根拆了。」

土木系有哪些特異功能?
在中興大學混凝土大樓的教室裡,許鈺群解釋了為什麼土木工程系開發的工具可以協助農友,「我們是土木系的測量資訊組,做的是遙感探測,也就是以不接觸物體的方式探測物體的狀況。感測器可以有很多種,不一定是無人機,也可以是衛星、手機,只要是不接觸物體、從遠端量測的都是。農業上其實有很多這類議題,像是利用多光譜影像去判斷作物的生長狀況。而我們做的就是把影像辨識技術跟農業結合。」許鈺群說。
聯絡我們